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,从来都是令人关注的话题。
纳粹暴行、人性善恶、战火喧嚣,这些是每部二战题材电影都会出现的永恒议题。

然而近年有这样一些电影,避免了常规的宏大叙事模式,选择另辟蹊径。
他们注意到了一个群体——儿童。

儿童视角下,二战不再那么血腥又直接,反而用一些可爱的天真让观众产生更深刻的思考。
今天这部电影,正是以一个八岁的犹太男孩视角,讲述在战争中流浪、生活的故事。

这部影片的制作团队并不知名,一众班底都只能称作名不见经传。
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剧本改编自以色列畅销书作家尤里·奥莱夫200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。

尤里·奥莱夫是一位大屠杀幸存者。
奥莱夫将自己在隔离区中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素材,反映出大屠杀背景下犹太人的生存境况。
多次获得以色列国内及国际性的文学奖项,其中包括1996年国际安徒生大奖。

书评家们对他的评语是:\"作为一个成长在饱受战争之苦的波兰的犹太男孩,奥莱夫的作品同他的童年生活紧密相关。”
男孩尤莱克,正像是作家奥莱夫童年的投影。

电影的背景发生在1942年的以色列,正是二战时期,当时的波兰人正在疯狂的屠杀犹太人。
八岁的尤莱克很聪明,在即将被波兰人集火杀害的华沙集中营中逃脱。

他来到了一个波兰人农妇的家里,好心的农妇将尤莱克收留,但是农妇的丈夫和儿子却是专门屠杀犹太人的游击队士兵。
她本能地收留了尤莱克,并且教他学会说谎。

她一遍遍教着尤莱克这句谎言,在这里,你不是犹太人,你是波兰人。
这让之后的尤莱克不管遇到多么猛烈的拷问,都可以轻松自如的说出,我是波兰人,不是犹太人。

但是尤莱克的身份依然被发现了。
这件事让全村都受到了牵连,盖世太保放火烧了这个村子。
即使这样,农妇还是放走了尤莱克。

这段流亡生活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,但他心里已经迷失了自己原本的身份。
当在年轻的犹太人寻找他的时候,他还是跟着年轻人走了,回到了曾经的家乡,过完了一生。

在这部电影中,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,也没有野蛮血腥的屠戮场景。然而逃亡生活是不会像自然风光那般美好。
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,忍饥挨饿也是习以为常,最痛苦的是内心的煎熬。

苦难对于遭受的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笔财富。
看过这部影片,或许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:战争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?
战争,让那一点点的爱显得那样伟大,那样动人,弥足珍贵。
《流浪的尤莱克》
导演:佩波·丹科瓦特
演员:赖纳·博克 / 詹妮特·海因
年代:2013